保險殿堂「十人幫」 笑看風雲半世紀

自70年代起,本港保險業迅速發展,從業員人數不斷增長,期間業內有10位「教父級」人物,多年來都有定期飯聚,風雨不改。他們既是同業,也是朋友,甚至是競爭對手。到底由他們組成的「十人幫」是如何誕生?他們又如何評價行業的最新發展和前景?

保險十人幫

保險業「十人幫」最初是由3位業內人士於70年代發起,經過八、九十年代,直到發展成現在的10人組。當中成員包括陳炎光、鄭文光、何國挺、林文德、劉鼎言、杜國鎏、王建國、楊梵城、容佳明以及已離世的梁安福。雖然當中大部分成員近年已陸續從前綫退下來,但他們對行業和社會的影響力仍然舉足輕重,而他們的經驗與智慧,對行業的持續發展更彌足珍貴。

一次飯聚 促成「十人幫」

「十人幫」的首次聚會可追溯至1975年,林文德憶述,當年他在上司的歡送會上,重遇同學楊梵城和好友杜國鎏,難得機會,3人遂相約用膳敘舊。「席間,我提議日後大家多些會面,從此逐漸發展成固定的聚會。」他續指這聚會的成員隨着各人的先後加入而不斷增加,及至容佳明於二千年後加入成為其中一分子,「十人幫」真正「齊人」。

林文德表示,要成為「十人幫」的一分子必須符合3個條件:(一)每位成員均須從事或服務保險業,(二)每次有新成員加入,均須得到全體成員同意。(三)就是每次聚會的遲到者均須罰款,以示懲戒。他自豪地表示,這聚會自1975年起從無間斷,至今已超過40年,而「十人幫」成員從事及服務保險業的時間,合共約450年!

何國挺指出,10人是同業和競爭對手,但私底下亦是朋友。「各成員均有不同性格和興趣,所以能夠產生互補作用,彼此打成一片。」他提到日常聚會以吃喝玩樂為主,偶爾亦會分享工作上的苦與樂,但強調大家均有共識,不會談論自己工作的內容,遑論交換內幕消息。「『十人幫』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各成員均從事壽險業務出身。」相信正是這個背景關係,令他們特別投契。

杜國鎏補充指,「十人幫」聚會其實是讓不同公司、職位及理念的同業能聚首一堂,分享彼此在行業中的苦與樂。「『10』這個數目相當完整,所以我們後來,邀請了相對年輕,但同樣能夠互相分享經驗、心得的容佳明加入。」總結多年來的相處,他認為「十人幫」每位成員都像一面鏡子,透過互相交流,可以從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繼而互相學習,不斷自我提升。

勿忘初心 成就個人事業

儘管「十人幫」成員來自不同公司,任職不同崗位,但他們大多現職或曾經任職保險公司總經理、高級部門主管、統領營業團隊的總監、經紀公司負責人,以至監管機構代表等,無論在個人事業,還是團隊管理上均饒富經驗,到底要在行業中突圍,成就一番事業,當中有何秘訣呢?

「保險業有很多不同的崗位和工種,無論從事代理還是經紀工作,均有其獨特之處。」容佳明認為,要在行業做出一番成績,關鍵在於認清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其實每個工作均可有傑出的表現,所以當大家認清自己的目標,便應專注並全力以赴,不要再三心兩意,自然能做出成績。」

除了專注,劉鼎言認為「勿忘初心」亦十分重要。「過去數十年,我由前綫代理,先後晉身成為團隊及公司的管理層。但若論我最喜愛的崗位,仍然是擔任前綫代理。因為前綫代理的工作既能助人,亦可為自己帶來理想的收入。」他續指,有別於金融機構銷售的理財產品,保險產品的真正意義是為客戶提供保障。「因此,無論在哪個崗位,保險從業員也不應忘記自己工作的根本意義,就是為客戶的生活提供保障。」

王建國亦以其個人經歷,提醒業界從業員要注意日常的言行舉止。「我初入行時,便曾因衣着打扮被客戶拒諸門外。」因此,他勉勵同業必須留意個人的言行舉止,一同維護並提升行業的專業形象。

團隊管理 良好溝通是關鍵

至於在團隊管理方面,現任保險公司名譽主席的林文德直言,要建立優秀團隊,CEO的角色非常重要。

有別於一般行業,從業員與保險公司的關係並非僱員與僱主,而是合作夥伴。因此,他認為,保險公司的CEO除了須擁有良好執行力外,同時要能夠創造價值,包括為同事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要有前瞻性,令公司在培訓、產品設計、市場推廣,以至政策制定上均能切合同事和市場的需要。

鄭文光也認同林文德的見解。他指出,公司與從業員之間若能多溝通,了解彼此的困難,對雙方也有好處。「前綫從業員辛苦簽成的保單,假如因某些原因不被公司接納,這對前綫從業員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他認為,面對類似情況,公司或後勤部門可嘗試向前綫從業員解釋箇中問題,盡量給予支援,而非簡單地拒絕了事,令從業員不知如何是好。「從業員做得開心,公司的生意亦自然好。」

不過,面對近年政府對行業的規管愈趨嚴緊,同業應該如何自處呢?身兼保險業監管局非執行董事的王建國大派定心丸,指政府成立保監局的主要目的是期望本港業界規管能與國際看齊,並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令大眾對保險業更有信心。他續指,保監局的職能和權力雖然大於保監處,包括規管保險中介人的職能,但當中不少法規會採用現時自律規管制度的條例。「大家只要繼續本着以客為尊的態度,並按公司和法例要求為客戶服務,其實毋須過分擔心監管帶來的變化。」

見證本港保險業過去半世紀的變化,「十人幫」各成員直言,假如人生可以重新選擇,仍然會以保險作為自己的職業。他們寄語從業員勿忘初心,持續自我提升,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並推動行業邁向更專業的發展。

以專業回饋行業

要數「十人幫」成員的共通點,除了彼此均從事壽險業務出身、在行業有近40年或以上的年資外,他們大部分人均曾於70年代的3大保險公司工作,其中5人更曾經擔任「保協」會長,多年來一直為推動行業發展出謀獻策。

談及「保協」成立的源起,創會會長陳炎光指出,成立「保協」的目的,旨為團結業內的從業員。「當年有朋友提到,為何本港保險業不像外國業界,成立相關的專業組織或團體,於是啟發我們成立『保協』。」他透露,「保協」成立初期,會員大部分為保險公司的管理層,故活動性質亦傾向「學會」,以學術研究為主。「後來我們參考了美國同業前綫組織的做法,為『保協』重新定位,逐漸變成現在的模式,會員亦以前綫從業員為主。」

同為「保協」前會長的楊梵城則補充指,由於當時不少保險公司的管理層為外籍人士,故日常會議均以英語為主。「除非在場人士均懂中文,否則無可避免須以英語進行。」不過,他笑言當年協會的活動相當簡單,不像現時會有多元化的活動,像一年一度的保險從業員大會便為會員和同業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近年,「保協」的活動除了變得更多元化,同時還涵蓋慈善領域。曾任「保協」會長,現任「保協慈善基金」主席的劉鼎言透露,基金成立的目的,是讓會員繳交的會費能夠用得其所,在支持行業發展的同時,亦能回饋社會。「基金於1998年成立,至今已向不同的受惠機構捐出約500萬港元的善款。」他期望,同業能積極參與,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十人幫」簡介

陳炎光(YK Chan)
•「保協」創會會長
• 投身保險業51年,曾任保險公司首席區域總監
• 確立保險界為立法會「功能組別」之一
「從業員要多些認識自己、珍惜自己,但同時亦要尊重別人,向上尋求更高的智慧。」

鄭文光(MK Cheng)
• 投身保險業逾35年,2009年退休
• 曾任保險公司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
• 曾任香港保險業聯會及壽險總會主席
「市場不斷變化,我們要接受改變,不要浪費精力試圖阻止。因為我們應該去做自己可以改變的事,而不是做一些改變不了的事。」

何國挺(Robert Ho)
• 投身保險業逾42年
• 曾任「保協」會長, 及業內多個考試和培訓委員會委員
「成功的從業員和團隊領袖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我認為自我提升的其中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報讀『保協』的課程。」

林文德(Alwin Lam)
•投身保險業逾45年
• 現任保險公司香港及澳門榮譽主席
「保險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大家銷售的產品能幫助一個家庭、整個社會。而能夠持久在行業中發展的從業員,除了對人有一份信任,往往亦喜歡與人交往。」

劉鼎言(Anthony Lau
•從事保險業逾40年
• 曾任「保協」會長,現任「保協」慈善基金主席
「曾有人問我,怎樣才能把保險工作做好,我想了一回後對他說:『如何把保險工作做好,其實你十分清楚!』我相信,大家也清楚箇中關鍵。」

杜國鎏(Clement Tao)
•投身保險業逾45年
•曾任「保協」會長
「大家毋須太過擔心市場的不斷變化,應該用正面和積極的態度面對挑戰,因為每個變化都是一個契機,提醒我們檢討是否有充份裝備自己,與時並進。」

王建國(James Wong)
•從事保險業50年
•曾任香港保險業聯會及壽險總會主席
• 現任保監局非執行董事
「保險業很有前途,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保險。大家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按照公司、團隊領袖的指引,大家互相勉勵,就會做得好。」

楊梵城(Andrew Yang)
•投身保險業逾50年
•曾任「保協」會長
•現為保險中介公司行政總裁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能力始終有限,若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我們亦要學會依靠神, 在事業上自然無往而不利。」

容佳明(Derek Yung)
• 從事保險業30年
• 現為保險公司行政總裁
「每人都應該有自己一套的價值觀,當你認定後就不應被他人影響。很多成功人士也經歷多次的失敗,所以大家應堅持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