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誤區 正確認識心臟病

根據衛生署2013年資料顯示,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3位。雖然人人都知道心臟病對健康危害較大,但有關如何預防心臟病及心臟病患的保養知識仍不夠清晰,本文整理了一些常見誤區,教大家正確認識心臟病。

誤區1:只有中高齡人群才需要擔心是否會患有心臟病,一般人在40歲之前都毋須擔心,亦不用做相關檢查。

 

誠然,患冠心病的機會會因年齡增加而加深,但根據過往記錄,冠心病患者年齡有漸趨年輕化的跡象。現代年輕人工作壓力大、運動少、常吃高油脂食物,增加了在青年時期就患心臟病的幾率。現在的生活方式影響以後患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應盡早防患於未然,健康生活,定期進行心臟、血壓及膽固醇水平等相關檢查。

 

誤區2:經常運動,且注重低脂飲食,應該不會患心臟病。

 

很多人為了預防心臟病而視高脂肪的肉類食品為猛虎,然而,如果長期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容易導致糖類攝取過高,使身體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消化,更可能損害血管。瘦肉是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的來源,惟有適量攝取才能保持飲食均衡。

長期運動可令心肌更強壯,但一些過激而過量的運動反而為心臟帶來負擔。建議採取適量的有氧運動,多做慢跑、游泳、單車及走路等可持久進行的中強度運動。留意自己的運動感受,即時調節運動量。

 

誤區3:我從來沒有感到過胸口痛、呼吸短促、胸悶不適或心悸等心臟病症狀,這證明我的心臟十分健康,不會患上心臟病。

 

心臟病常常是突發性、陣發性、沒有明顯誘因或預警,很多心臟病患在靜態或休息狀態下毫無症狀,只有在劇烈活動或受到刺激後才會感到不適,嚴重者更會心臟病發。

不過,即使有發生過胸痛,亦不用過度緊張,因胸痛並不是心臟病的唯一表現,其他病症如胸椎病變、帶狀孢疹及消化性潰瘍等都會引起胸痛。典型心絞痛發作是突然發生的位於胸骨後的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發作時往往不能活動、手腳冰冷及伴出冷汗。如感到身體不適,還應及早就醫,透過相關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

 

誤區4:我的家族有心臟病史,那麼我一定會得心臟病,同我是否有健康的生活習慣無關。

 

有家族病史的個人可通過一些護「心」手段來降低患病風險,如控制膽固醇的攝入、均衡飲食、控制血壓、保持健康體重、控制血糖、戒煙戒酒及規律運動等。除此之外,還應注意排解生活壓力,保持身心鬆弛,因為過大的壓力或是過於激動的情緒如極度的憤怒、悲傷、興奮等都會令身體出現如血壓上升及心跳加速等不良反應,從而加快血管硬化過程,增加心臟工作量及負荷。

 

誤區5:心臟病就是指心臟的疾病,同其他身體器官沒有關係,因此預防心臟病,只要關注心臟就好了。

 

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因此並非所有的心臟病都是心臟本身出了問題,有些亦涉及血液循環,或是充當氧氣和養料通道的動脈出了問題。一些其他病症可能成為誘發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不過這3者均屬可治療因素,可通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來改善。預防心臟病,要從關注全身健康開始。

 

誤區6:患有心臟病就要跟運動劃清界限,不再接觸。

 

事實上,極少數心臟病人的運動需要受到限制,且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接受復健治療,開始運動計劃,因運動可幫助減輕心臟病病情,避免心臟病復發。當然,患者做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嚴格遵從醫生指示,選擇進行一些低強度或中強度運動。如在運動過程中出現頭暈頭痛、心慌、惡心等不適症狀時,則應立即停止鍛練。

 

誤區7:預防心臟病發就要控制膽固醇,因此應避免食用雞蛋等含有高膽固醇的食物。

 

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因此含有高膽固醇的雞蛋常被列入心臟病患者的禁食清單中。不過這一觀念需要更新一下了。雖然雞蛋黃含較高膽固醇,但亦含有卵磷脂等豐富營養,適量食用且同時控制進食其他含有較高膽固醇的食物。

此外,減少食用飽和脂肪亦有益於預防心臟病,如豬油、奶油、其他動物油及椰子等熱帶植物油,室溫環境下便成固體,易增高膽固醇,而盡量選擇不含膽固醇及動物脂肪油類的植物油,如花生油及芥花籽油等。

 

(文章轉載至香港經濟日報健康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