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香港保險市場有危?有機?

由今年一月一日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已將境外提款限額,由原來每張銀行卡每年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改為每人每年不得超過10萬元人民幣。有分析指出內地的新境外提款限制,或會對本地保險業帶來挑戰。實際情況是怎樣呢?讓保寶博士來分析一下。

 

 

坊間曾有不少研究,探討為何香港的保險產品能持續保持競爭力,吸引本地以至海外的居民來港投保。細數當中的原因,除了行業發展歷史悠久,制度及服務完善,香港的保險產品在保障範圍、保額以至保費等方面亦具有相當優勢,因此近年非本地居民來港投保的數字,穩佔本港新造保單的一定比例。

 

其中以內地市場為例,根據保監局的數據,以2016年首三季計,內地客新做保費達489億元,佔香港整體新造保費接近37%。雖然去年國家對境外投保繳費渠道設限,但參考2017年第三季數字,內地客新造保費仍達101億。而內地居民目前來港購買的保險產品,絕大多數屬於醫療、危疾及人壽等以保障為主的產品類別,而且多數保單選擇以分期形式支付保費,反映投保人是追求較長期的保障承諾,而非短期的投資回報。

 

而由今年一月一日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已將境外提款限額,由原來每張銀行卡每年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改為每人每年不得超過10萬元人民幣。有分析指出內地的新境外提款限制,或會對本地保險業帶來挑戰。但筆者認為,首先香港保險業仍然以本地市場為主導,即使環球金融政策有所轉變,對業界的影響仍是有限。另一方面,香港的保險服務無論在服務質素、產品特性以至行業監管等多方面具有相當優勢,因此對海外居民來說依然具一定吸引力。

 

以醫療保險為例,不少海外人士來港投保主要是對香港醫療體系有信心,加上保費相對較低但受保範圍廣,而且本港的理賠手續簡易迅速,因此醫療保險近年成為海外客戶追捧的產品。另外,就危疾保險方面,在港銷售的產品的承保範圍亦相對較廣,部份已覆蓋近70種嚴重危疾,包括主要的癌症、心臟病、中風,以至多項早期危疾如原位癌等,因此深受海外客戶的歡迎。而最重要的,當然是本地保險從業員具備專業的知識及服務態度,凡此種種加起來便成為香港保險界在環球市場持續保持競爭力的優勢。

 

經濟日報專欄:香港保險產品為何那麼吸引?